白杨网
新版官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学术观点

刘东建 雷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

分享到:
来源:《前线》杂志    2019-07-26    浏览量:372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成功经验

坚持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突出特征就是经历由西方文化到东方文化的转场过程,这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与时代课题息息相关。从早期传播来看,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学理或西方思潮引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只是以写文章的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且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的社会现状,还没有开展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随着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而开始面向工农群众。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一方面是中国的社会条件为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时代在进步,实践在推进,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正是根据时代之需,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坚持和发展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时代课题,紧扣时代脉搏,推动科学的理论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来看,他们不仅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而且还拥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品质。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才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其传播的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主要扮演着两种角色:一种是思想的播种者,主要表现为早期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通过创办报纸传播马克思主义,吸引大批青年开始加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另一种是思想的践行者,他们在信仰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与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不是终极真理也不能包治百病,其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只有坚持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特点、时代特色,使之更易被群众所接受,更易被广泛传播。

坚持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始终注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毛泽东十分经典的论断。在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看到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发挥人民的力量。邓小平把造福人民群众作为改革的最高要求和目标, 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衡量改革政绩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便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都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导向。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坚持以发现和解决人民关切的问题为落脚点,才能把“学问写进群众的心坎里”。

坚持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或载体,且每个时代都有富于时代特色的传播方式。从传播手段来看,在早期传播期间,传播途径主要是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撰写刊登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革命战争年代,党为了争取广大农村群众,便根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特点选择传单、横幅、布告等元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鼓励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红色电影与红色歌谣成为重要手段,例如1935年上映的《风云儿女》以及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以浓郁的民族特色而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着战斗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手段也日益丰富,主要表现为:以网络为载体、以新媒体为依托,建立各种网站和网页,拍摄各种微视频,推出各类手机APP,传播的时效性、趣味性、便捷性大大增强。从传播话语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特点是善用民间语言促进大众化传播,比如毛泽东用“打土豪,分田地”表明政治主张,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来振奋人心;邓小平用“黑猫白猫” 理论说明经济主张,用“摸着石头过河”提供改革开放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用“洗洗澡,出出汗”要求党员作风;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说明政策主张。话语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实际,利于群众接受。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