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尚玉珊 摄影 申皓文)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司长陈丁昆、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李蔚一行来校,对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进行考察调研。学校党委书记廖祥忠、副校长柴剑平等陪同调研。
廖祥忠表示,近年来,在教育部、文化与旅游部等上级部委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期。2024年,学校迎来了建校70周年,在校庆活动期间,全体师生和校友非常自豪地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当前,学校上下正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加快建设“全国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教育重镇”。
廖祥忠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加速演进给传媒教育带来深刻变革,对此,我们提出要以“真问题、真研究、真成果”这“三真”标准来推进科研创新,全面构建AI时代的科研新范式、新标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必须突破“三大关口”,一是过“AI关”,即积极拥抱并融入人工智能,重构学科专业体系与科研布局,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办学治校全领域、全流程、全要素;二是过“国际关”,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拓展全球布局,加快从国内一流向世界一流迈进;三是过“科研关”,确立“人工智能蓄势待发之时科研引领教学”原则,重点推进学术规范体系建设,率先制定AI时代教学、科研、创作的使用规范。
考察调研期间,陈丁昆、李蔚一行参观了图书馆、校史馆,走访了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听取了科研平台建设情况的介绍。
在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陈丁昆、李蔚一行实勘了该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场所、专用仪器设备设施等保障条件,听取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专题工作汇报。他们对重点实验室在科研领域的相关工作及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勉励重点实验室的广大师生继续围绕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战略需求,持续深耕文化科技的主攻方向,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在新征程中勇当开拓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在座谈交流环节,柴剑平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科研发展情况。他表示,学校科研事业快速发展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工艺交叉融合构建了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二是通过重构科研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激发了全学科、全员的科研活力,三是通过全面谋划、整体布局建成了覆盖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的多元科研平台架构。未来,学校将聚焦AI驱动科研创新,以“三真标准”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李蔚指出,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与中国传媒大学在文化科技领域的合作历史悠久,双方共同申报了多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科技项目,合作紧密。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各自拥有一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两者的研究领域互有交叉,双方是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不仅促进了双方科研的发展,也为双方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资源,希望在新时代有新的突破并占领新的制高点,为文化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在国家文化科技主战场上越来越彰显出更重要的作用。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陈丁昆指出,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在最新一轮的评估中综合成绩突出,评估结果“优秀”,希望再接再厉,继续紧密对接文化演艺主战场,持续增强科技对文化演艺支撑力、表现力、感染力的供给。
针对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的未来发展,陈丁昆强调,一是要进一步深刻理解与把握国家对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对标重点实验室的使命定位与建设发展目标,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积极承担国家和文旅部各类科技计划任务和相关文化工程任务,通过科技任务出成果、出人才、出绩效,巩固与强化重点实验室的特色和优势。三是要强化产学研用相结合,围绕创新链、服务链和产业链进一步补链与强链,努力打造一个既有行业影响力,又有领域技术辨识度,还有标志性成果的重点实验室。四是要加快打造成为文化和旅游行业的科技创新高地,使之成为一个创新氛围浓厚、科技成果迸发、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科技平台。
文化和旅游部科教司科学技术处处长金宝石、标准与装备处处长杜功伟等同志参加有关活动。
科学研究处处长周建新、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蒋伟、科学研究处副处长殷复莲、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蒋玉暕、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章文辉、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张晶晶等陪同调研或参加座谈。
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于2014年10月由文化部批准设立。重点实验室以满足文化演艺及视听科技需求与战略目标为己任,在数字文化处理、舞台效果呈现技术与控制、视听觉融合信息分析与计算等细分领域,形成了较为突出的优势和特色,并拥有近3000平方米的专用科研场地和3000余
元价值的仪器设备设施,是我国文化科技领域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之一。